近日,Gartner高级研究总监曾劭清先生就中国企业的云计算场景接受媒体采访,采访文章全文如下:
近年来,企业上云的进程逐渐加快,云计算正以更多样化的形式助力企业加速完成数字化转型。前不久,在Gartner的媒体沟通会上,提到了未来云计算的诸多演进趋势。Gartner高级研究总监曾劭清表示,如今的云计算更多是一种技术交付形态。例如支持可计量、弹性伸缩、分布式等。未来的云计算除了保持原有的计算交付形态之外,同时还会成为数字化业务创新的基石。
可以看到,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云计算作为数字化的基础设施,经历多年迭代发展,正迎来“大机会时代”。在可以预见的未来,Gartner预测云计算的门槛将逐渐降低、生态化和差异化将成为主流、企业从上云, 即从传统的平台向云平台的迁移,开始进入“云原生”阶段,而专有云则成为中国市场的独有特色……
云计算的门槛将逐渐降低
随着云计算应用的不断深入,未来其进入门槛将逐渐降低。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地域门槛。Gartner预计,随着更多的城市部署“云服务”基础设施,未来的“云”将无处不在;二是随着云计算逐渐成为企业数字化业务创新的支柱,云服务提供商将更多的应用低代码、无代码技术,降低使用“云”的技术门槛,Gartner预测到2025年70%的新应用开发都会应用低代码、无代码的PaaS平台;三是云服务商将做更多的数据及平台集成工作,满足用户在不同服务之间的集成需求。
生态化和差异化将成为主流
曾劭清提到,如今生态建设越来越受到云服务提供商的重视,除了自有服务,同时还会与众多的技术提供商进行合作。例如,独立软件开发商(ISV)在其云平台上建立SaaS服务、IT服务提供商在其平台上提供云管服务等。
另外,差异化也是全球公有云提供商极为重视的一点。这种差异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政务云建设,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合规要求。二是行业云正成为新的发展趋势,“行业云”通常是在云平台上增加行业合规要求以及行业应用需求,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特点。三是各个云服务商基于自身平台上进行广泛的技术创新,并推出更多产品,以凸显自身的差异化。例如安全产品、低代码、无代码PaaS产品、云原生的容器化产品等。
不仅如此,Gartner还预估了2021年和2025年云服务平台的演进趋势。第一,2021年,云计算是一个比较普适型的计算形态,到2025年将无处不在。第二,2021年,云平台是一个技术创新平台,到2025年将成为一个业务创新平台。第三,在应用开发方面,2021年更多是用传统方式进行应用开发,到2025年云计算的开发模式将越来越多的采用微服务化的形式。
“行业团体云”成为中国市场特色
Gartner认为,由于在满足合规要求方面处于不确定情况,监管机构也没给出明确清晰的行业云合规要求,所以中国云服务商所提供的行业云更多是“行业团体云”,还没有真正做到行业云。在曾劭清看来,“行业团体云”主要指的是用公有云的技术基础上为某行业专门打造的专区和可用区,并于公有云隔离,提供给行业用户使用,并不对外开放。
目前,国内很多企业还是通过购买软硬件的方式建立自身的“专有云”。因为大多数中国企业并不愿意放弃自己对IT的拥有以及归属权,所以他们还是选择通过购买软硬件的方式构建自身的“专有云”,而不像国外企业更多的是购买服务。
除此之外,与国外相比,中国公有云用户PaaS的消费比率相对较低。Gartner预计,未来随着PaaS服务提供商以及用户技能的逐步成熟,该消费比率会逐步增加。另外,在应用软件方面,目前企业级SaaS应用在全球已经有较高的渗透率,而国内消费级的SaaS应用居多,企业级SaaS应用相对较少。Gartner认为,未来国内企业级的SaaS应用将成为主要的发展趋势。
多云架构和云原生平台将被广泛应用
曾劭清表示,2021年,大部分企业都不是主动应用多云架构,因为他们认为多云架构费时费力、没有很强的“用例”支撑建立一个自己的多云架构。不过到2025年,企业会转变这种思维,将主动拥抱多云架构,因为他们需要用到“多云”部署自身应用。
此外,Gartner认为,在2021年,大多数企业还存在相互孤岛型的IT组织结构。例如,安全团队和云平台团队之间的IT建设都是相对独立的,到2025年,企业内部的IT组织结构将会重构,并融入到DevOps、平台团队、Fusion团队等几个主流团队当中。
与此同时,Gartner预测,到2025年云原生平台将会成为数字化创新的基础架构。95%的数字化应用都会基于云原生平台。另外,Gartner认为,公有云的消费在未来三年将会超越非公有云消费,从而成为IT总消费中的主流。全球50%的企业应用会迁移到主流的公有云提供商的云平台上。这包括云提供商本身的公有云平台,以及在用户数据中心或者边缘中心用“分布式云”的方式采用公有云提供商的相应服务。
企业上云存在诸多误解和挑战
事实上,尽管企业上云的趋势是不可逆的,但还是存在诸多误解和挑战。对此,曾劭清提到,第一个误解就是“云”可以省钱。Gartner认为“上云”并不一定能够省钱,因为从一个企业数据中心的环境转到一个新的云原生环境需要做很多的集成、升级,以及人员培训工作,这都会带来新的开支。第二个误解是“多云”可以减少云服务商对用户的锁定。Gartner认为“多云”与“单云”对比来讲,“单云”是对用户的全锁定,而“多云”就是多点锁定。第三个误解是上云是一劳永逸的事。
Gartner认为,企业上云只是旅程的开始,他们还需要做很多的工作进行云上应用的优化。第四个误解是“我有私有云,不用上公有云、也不用上分布式云。”Gartner认为,大部分企业所做的私有云不是真正的云、不符合云计算形态的定义,他们更多的是通过虚拟化与自动化的结合打造的“内部私有云”,并不是真正的云。
除了对于企业上云的误解之外,Gartner还看到企业上云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阻力:用户技能、组织结构的碎片化、资源投入不足等。“我觉得现在企业上云最大的挑战应该是技能问题。目前,大多数企业并不具备在云原生环境中的治理能力以及安全能力。同时,国内企业的‘云战略’与国外企业所做的‘云战略’相比,还不够全面,仍然处在“上云”的初级阶段。”曾劭清如此说道。
“对于最终用户来讲,‘上云’应该是一个多维度的决定。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应用开发的团队来讲,需要利用云平台上技术优势快速提升敏捷、DevOps的技能,从而开发更多的应用,满足业务需求。对于数据分析团队来讲,要考虑到业务创新要离开自有的企业边界,把数据放到业务所需要的地方,也就是哪些更贴近用户场景的地方。”曾劭清进一步解释道。
来源/信息主管网 作者/路沙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