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与宁伟的沟通,可以了解到活字格对于技术路线的选择、对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以及对于低代码未来发展的深刻洞察。以下为专访内容(经编辑):
选择模型驱动
服务企业大规模复杂性业务开发
宁伟介绍,活字格自成立之初,目标就很明确,选择模型驱动,通过兼容现有开发模式,服务企业大规模复杂性业务开发。早期做的是主干系统周边连接的软件开发,现在随着产品、培训、认证体系的完善,已经实现满足复杂的企业核心业务系统开发。在去年的企业级低代码应用大赛上,获奖作品覆盖各行业,大部分都是支撑企业核心业务的系统,比如完整的CRM、ERP系统,或者是车间的MES系统等。
在技术路线选择上,宁伟认为模型驱动和表格驱动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东西,建议企业从当前业务需要以及长期发展规划两个层面选择。他解释:
模型驱动,本质上是将原来写代码的方式重新升级一遍,从写代码为主、可视化为辅,升级为可视化为主,尽量避免手写代码。在并发数和数据量不是很大的企业软件领域,它的优点是原来写代码能做的,模型驱动也能做。所以只要学过计算机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基础能力,就可以快速上手使用。当下数字化转型轰轰烈烈,软件开发需求多而人手不足,模型驱动恰好提供了最好的解决方案。
表单驱动,本质上是通过配置选项的方式,将原来ERP或OA系统里面的表单、报表、流程单独拿出来,形成一个独立的软件去解决一些简单但常见的实际业务问题。在他看来,这种技术思路解决的不是开发效率的问题,而是需求的问题,通过把软件个性化开发过程变成了软件配置过程,来减少软件开发的需求。这种方案可以帮助非IT技术人员自行满足非核心业务需求,让有限的技术人员聚焦于高价值的核心应用,从而缓解数字化背景下需求过多,开发人员不足的问题。
引用中软协的观点,宁伟认为,表单驱动更倾向于互联网玩法,相对于深度更需要的是广度。所以,从用户规模来看,未来表单驱动一定规模更大。但是从市场发展潜力来看,模型驱动则可以与现有的企业信息化生态,特别是程序员和软件开发团队,深度融合,为企业客户带来更高的价值。
另一方面,多位行业专家表示,走互联网路线的表单驱动可能会导致行业下限很低,引起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为了追求极致的成本优势,企业自然会选择更节省成本的做法,比如采购更简单低价的开发工具、降低人员的技术要求、压缩必要的培训成本等,但是这样开发出来的新系统可能会引发一系列问题。比如有些业务人员开发的应用,数据结构存在问题或者逻辑错误,一旦接入核心系统,势必会导致整个企业的信息化质量下降。
那么该如何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
“从经验上看,软件开发工具的选择与应用场景高度相关,如果企业只需要做一个数据填报统计,不需要与现有核心业务系统集成,又没有那么多预算,选平台采购成本和开发人员单价更低的表单驱动低代码就可以了,除非有更远期的规划,考虑太复杂反而没有必要。”最后宁伟总结,选择模型驱动或者表单驱动,主要看企业怎么用,在什么阶段用,针对什么场景,选择什么样的产品。
解决三大诉求
助力数字化转型最后一公里
宁伟认为,数字化转型已经谈了很久,市场上现在已经存在大量基础设施,当前数字化转型需要解决的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即定制开发软件的问题。只有定制开发的软件才能把企业现有的管理理念、方法和软硬件系统对接起来。然而这种定制化开发需求一旦产生,就回到了需求过多而开发人员不足的问题,低代码本身就是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具体来看,企业需要低代码解决的数字化转型问题,主要有三个诉求:
1. 降低成本。一个企业级应用的开发,只用三个开发人员够不够,以前想都不敢想,现在用低代码就可以尝试了。
2. 敏捷开发。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持续的阶段,从不能数字化到数字化,这只是起点。完成了数字化,企业的数据和业务流程都落到了数据上,此后业务要根据变化及时调整,销售部提出来一个新的组合促销方案,基于CRM和ERP开发出的模块如何在1周内上线?这就要求开发需要变得敏捷,低代码正好提供了支持。
3. 长期运行。面对转型升级以及之后的软件开发、维护迭代等需求急剧增加的问题,数据和逻辑分离、逻辑和展示分离的模型驱动低代码无疑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宁伟指出,企业数字化转型,第一件事就是做平台,数字化开发平台。这种平台向下集成现有软件,向上提供高效的应用层开发解决方案。与大家熟悉的数据中台不同,数字化平台在提升数据质量的同时,更关注面向未来的软件开发能力,围绕数据形成闭环,实时支撑企业的创新和发展。这与针对不同的需求场景,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案构建大量独立应用不同,数字化平台可以从底层解决“数据孤岛”问题,持续降低应用层开发的边际成本。从企业IT规划角度看,平台有两个好处,一是使原来的IT系统保值,系统及系统连接部分都得到保障;二是隔离风险,比如系统升级,如果前后不兼容,没有隔离的存在,那么新开发的东西可能就需要推倒重来了。
所以,做平台首先需要整合业务和数据,对于现有的系统集成,其次是考虑对上层应用提供支撑,提高开发人员的开发效率。以此为基础,搭建平台的整体思路是,先对接现有的系统与外部提供的API、SDK、直连数据库等,进行聚合,实现主数据统一、业务能力统一。平台集成之后,再对上提供标准外部API,采用前后端分离的思路,为业务能力提供支撑。
什么样的低代码才能当此重任?
宁伟介绍到,中国信通院正在牵头撰写低代码行业白皮书和行业标准,白皮书将在近期发布,其中会重点关注到低代码的技术能力要求。聚焦在数字化转型这个细分领域,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宁伟进一步总结出打造数字化平台,满足企业数字化转型所需的低代码平台能力范畴。他认为,这个细分领域对开发者的要求较高,除了开发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系统架构与规划的能力。这就决定了数字化平台的开发需要以技术人员为主,业务人员主要定位于在平台之上开发非核心的上层应用。兼容技术人员特别是专业程序员所熟悉的概念和架构,是低代码平台必须要解决的。比如前后端分离、关系型数据等,这些都是数十年来数以万计的企业软件开发者总结出来的最佳实践,我们需要将其在低代码的背景下发扬光大。
具体到功能层面,宁伟认为最重要的基础能力是系统集成能力,包括前后端编程接口、数据库直连、灵活的部署方式和双向外部API集成能力等。考虑到这种应用场景的开发团队规模大、系统生命周期长、可靠性和可用性要求高等特点,低代码平台还需要具备团队协同、版本管理、多环境部署(如相互独立的开发环境、测试环境、验证环境和生产环境)等敏捷项目管理和DevOps相关的进阶能力。在这些关键能力里面,宁伟表示,“我没有提到工作流、表单、报表,因为这些都是具体的应用场景,而不是关键能力。这些应用场景都可以通过数据层、业务逻辑层的定制来实现。相比于这些着眼于当下的具体需求,面向未来的持续开发能力更值得企业数字化转型决策者关注。而这些恰恰是架构专业、集成能力强的模型驱动低代码平台的优势领域。”
聚焦人才培养
赋能开发者推进行业发展
展望未来,宁伟认为低代码发展的最大趋势是跟新技术融合,比如通过跟人工智能融合,实现让计算机自动生成程序。通过提供数据模型,梳理业务逻辑,让机器学习学习了解数据模型和业务逻辑之间的范式。计算机生成程序在理论上是可行的,虽然目前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但未来可期。
站在当下,宁伟指出低代码发展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产品,而是人才培养。从18年开始专注于活字格的市场运营与推广,他感受到的最大难点就是人才培养。活字格目前的做法是自己做培训,课程和认证。他表示这个成本投入是很高的,所以怎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能力让更多人学习和使用低代码,这也是整个行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宁伟表示,既然选择了低代码这个赛道,就代表着葡萄城长期看好,并且有能力、有信心、有经验能够做成。他认为随着行业普及,市场需求增加,相关培训、人才增长自然会形成正向循环。
展望未来,立足当下,他进一步指出,赋能开发者是葡萄城的使命和定位。围绕着使命,活字格未来会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首先,不断完善自己的开发工具,保持半年一周期的版本迭代。宁伟透露计划于今年6月底发布的新版本,提供企业级PaaS,也就是通常说的公有云。与常见的低代码云服务不同,活字格云基于容器和云原生架构,为用户提供可弹性伸缩的独占资源,如独占CPU、内存、存储和数据库等,在从底层确保数据隔离的同时,避免企业客户因其他客户的突发情况导致性能波动。从近期公测活动收到的反馈上看,这种独占模式解除了核心业务上云的后顾之忧,效果超出预期。此外,在培训领域持续投入,葡萄城应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邀请,编写了一本题为《低代码开发实战——基于低代码平台构建企业级应用》的“低代码教科书”,宁伟是作者之一。宁伟介绍到,书中从入门到案例实战,覆盖了数据库、业务逻辑和页面交互的低代码开发技巧,目前已经在京东、当当等渠道上架。考虑到新一代开发者倾向于在线学习的现状,葡萄城也在与慕课网等平台合作,相关课程正在制作中,很快上线,免费提供给希望转型到低代码开发平台的用户。截止目前,葡萄城的活字格低代码开发平台已经拥有超6万名开发者,服务于各行各业。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更多人因低代码技术获益,更多企业引入低代码技术为数字化转型升级提速。
最后宁伟表示,作为行业先行者和推动者,葡萄城未来也会持续研究低代码、软件开发这个行业,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建设,统一行业共识,为整个行业的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 END –
大佬观点
Mendix-王炯 | Mendix-阮铭 | 微软-李威 | 微软-徐玉涛 | SAP-陈泽平 | 华为-周明旺 | 华为云-董鑫武 | 钉钉宜搭-邵磊 | 轻流-严琦东 | 腾讯云微搭-骆勤
用友-刘鑫 | 数睿数据-张超 | 奥哲-朱鹏喜 | 炎黄盈动-汤武 | 网易数帆-李雯燕 | 普元信息-孟庆余 | 得帆-李健达
Treelab-何浚炫 | 阿里-汪凤震 | 明道云-薛晨 | 上海斯歌-傅正斌